
駐診中醫師資料

駐診中醫師資料


案例資料
先兆流產
張女士 33歲
主訴: 懷孕7周, 下體出血1天。
病人一天前下體有少量啡色分泌物, 自行到西醫診所檢查後診斷為先兆流產, 現在兼有口乾口苦, 胃口欠佳, 小便黃, 大便爛, 舌苔薄黃, 脈滑數。
中醫診斷: 胎漏胎動不安
證型: 血熱症
治法: 清熱涼血, 養血安胎
用方: 党參, 川斷炭, 杜仲炭, 艾葉炭, 當歸炭, 白朮, 白芍, 生地, 蘇子, 黃芩, 桑寄生, 淮山, 砂仁, 阿膠(烊服)
服藥3天下體啡色分泌減少、胃口稍佳, 大便成形, 精神改善, , 脈滑平, 舌苔有津, 原方加女貞子, 制何首烏. 再服4天藥愈。
# 熱擾胞宮, 迫血下行, 胎動不安, 方中炭類藥涼血止血, 白朮、桑寄生、黃芩等清熱固腎安胎, 阿膠養血止血安胎, 病邪退則胎自安。
慢性濕診
陳先生 28歲
主訴: 皮膚反覆瘙痒20余年
病人自小皮膚瘙痒反覆發作, 夜間加重, 於夏天炎熱季節發作尤甚, 曾就診中西醫用藥內服兼外用藥膏未能治愈。
現全身腹背手腳臉部均有暗紅或鮮紅色丘疹, 多有滲出或己成血痂, 皮膚乾燥, 眼瞼周圍黯黑, 指關指多有皸裂, 痛痒難忍, 半夜時常瘙痒發作, 小便黃, 大便不成形。舌苔厚淡黃膩(+++)舌質暗, 脈細弱。
中醫診斷: 濕疹
證型: 濕邪熱毒鬱結, 血虛血燥
治法: 清熱涼血, 袪濕解毒, 養血安神
用方: 水牛角絲, 赤芍, 生地, 丹參, 玄參, 苦參, 龍胆草, 黃芩, 黃柏, 土茯苓, 白蘚皮, 白蒺, 苍耳子, 僵蚕, 蟬衣, 烏蛇, 全蝎, 銀花, 連翹, 防風, 皂刺, 滑石, 雞血藤, 夜交藤, 黨參, 甘草.
服藥14天後皮膚滲出明顯減少, 丘疹色澤轉暗紅或淡紅, 瘙痒減輕, 睡眠稍改善, 二便調, 舌苔淡黃膩(+), 脈稍起有神。
再服藥2月余, 天氣炎熱時瘙痒仍加重, 但較以往輕微, 再過月余, 病情再次反覆, 平日流汗甚多, 全身丘疹凸出, 部份有滲出, 精神欠佳, 眼瞼周圍黯黑, 舌苔黃膩, 脈滑尺弱。
考慮病人兼有腎虛腎陽不足, 方中加入炮附子, 紫油肉桂, 六味地黃湯, 服藥7天後, 身上濕疹明顯減退, 瘙痒減少, 眼瞼周圍黯黑已退大半, 白天自汗基本停止, 舌苔灰黃, 脈滑稍有力。再服藥1月余, 至今病情相對穏定。
# 此病人自小受皮膚濕疹困擾, 長期使用抗過敏藥, 當耐藥性產生後, 不但無法減退症狀, 反而加重了自身的肝腎負擔, 致臟腑功能受損, 傷及根本, 病邪困於內不解, 治療困難。
頑固性慢性濕疹是比較難根治, 醫患相方都要非常有耐心, 共同觀察病情進展, 病人必需忌口, 安時作息, 調暢情志, 治療方能事半功倍。
頑固性偏頭痛
朱女士 46歲
主訴: 偏頭痛反覆發作3年余, 加重1周
病人自3年前起經常性左側偏頭痛, 長期服用止痛藥, 最近症狀加重, 加大止痛藥量仍無效,。
現在伴有口乾口苦, 眼睛乾澀, 胃口欠, 心情煩躁, 面色淡白山根部青色, 大便正常, 小便黃, 夜睡易醒後難入睡, 舌苔薄黃質淡, 舌底靜怒, 脈細弦緊。
中醫診斷: 頭痛
證型: 肝鬱氣結, 肝陽上擾, 血虛血瘀
治法: 疏肝解鬱, 平肝潛陽, 補血活血止痛
用方: 天麻鉤藤飲合龍胆瀉肝湯、香附、郁金、紅花、地龍、白芷、川芎、丹參、赤白芍、夜交藤.
針灸一週2次 : 風池、百會、印堂、太阳、率谷、天衝、太沖、三陰交
服藥4天後頭痛明顯減輕, 面色轉佳, 仍有口乾, 胃口一般, 舌質淡津少, 舌底靜怒減少, 脉細輕弦。
改方為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、白芷、丹參、玉竹、女貞子、黨參、白朮、淮山, 再服7天後愈。
面癱
黃先生 59歲
主訴: 口眼歪斜3天
病人旅遊回港1天後發現左側面部肌膚麻木、眼皮無法閉合、額紋消失。
問及旅遊情況, 患者每天駕車外出遊玩, 駕車時大部份時間開車窗吹風, 每日遊玩至很晚才回酒店休息, 旅遊期間曾吃多次生冷食物, 現在精神疲倦, 大便不成形, 小便偏黃, 舌胖齒痕(++), 脉沉滑
中醫診斷: 面癱
證型: 絡脉空虛, 風邪侵襲, 經絡瘀阻
治法: 袪風養血通絡
用方: 大秦艽湯合牽正散加 黃芪、地龍、半夏、胆南星、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桑葉、菊花、薄荷、石菖蒲
針灸一週5次 : 風池、翳風、百會、印堂、阳白、攢竹、四白、地倉、下關、合谷、三陰交、足三里
起針後隔薑灸15分鐘
服藥7天及針灸後, 患者額紋開始顯現, 眼皮閉合改善, 再治療1周後基本復原。
頸椎病
蔡女士 52歲
主訴: 頸部肌肉疼痛2月余, 加重3天
病人頸部疼痛, 晚上加重, 影響睡眠, 時有頭暈, 口乾喝, 小腹疼痛, 大便硬, 小便深黃, 夜睡不安, 舌質淡胖大, 舌邊齒痕(++), 舌底靜怒, 脈細弦數
體檢: 頸部左右旋轉活動受限, 頸椎兩旁肌肉僵硬, 壓痛(+), 雙臂抬高時伴肩部不適
中醫診斷: 肩頸綜合癥
證型: 脾虛風濕血瘀阻絡
治法: 健脾化濕袪風濕, 活血化瘀通絡
用方: 獨活寄生湯合香砂六君湯合五苓散、丹參、紅花、制川烏
針灸 : 風池、頸夾脊
骨傷手法: 按柔痛點、肩頸附近肌肉及穴位, 手法復位頸椎錯位
一次針灸加手法治療後病人感覺肩頸壓迫感和疼痛感覺已消失, 頸部活動正常。服藥3天後其余症狀改善, 大便暢, 舌體減細, 脈細輕弦, 及後每兩周一次複診作保健治療。
小兒咳喘
吳小朋友5歲
主訴: 咳喘反覆發作1年余, 加重1周
病人一年前感冒咳嗽, 服食西藥後, 咳喘症狀時好時壞, 入秋後加重, 現咳嗽伴少量白痰, 夜間加重, 面山根部青色, 胃口一般, 夜睡不安, 磨牙, 舌苔薄膩, 舌尖紅, 脈滑數
中醫診斷: 咳嗽
證型: 肺陰虛, 風動
治法: 健脾益氣養陰化痰, 柔肝熄風
用方: 香砂六君子合止嗽散、桑葉、川貝母、蟬衣、全蝎、白芍、炒三仙、鉤藤、生地
服藥5天後咳嗽減少, 入夜能睡, 胃口改善。再服藥一周病情基本穏定, 及後2至3個月定期複診調理身體。
#病人咳嗽一直未有根治, 久病傷及肺脾氣陰, 水濕不運鬱於上焦, 故時有咳嗽不止 ; 土(脾)虛木(肝)亢, 固半夜肝風偏旺至夜睡不安。
肩關節周圍炎
潘先生 48歲
主訴: 右肩關節伸展不利伴疼痛2月余
病人近兩月右肩關節舉高時疼痛明顯, 伸展活動角度受限, 入夜疼痛難忍, 嚴重影響睡眠, 舌苔灰膩, 舌質暗紫, 脈沉滑。
體檢: 右手垂直外展到水平時疼痛明顯, 無法抬高, 向前伸展舉高無法超過水平以上45度, 右手臂無法後屈曲上抬
中醫診斷: 痺症 (肩關節周圍炎)
證型: 風寒濕瘀困阻經絡
治法: 溫經活血通絡, 袪風濕強筋骨
用方: 獨活寄生湯合身痛逐瘀湯、制川烏、烏蛇、桂枝、桑枝、威靈仙
針炙: 肩三針、肩井、風池、臂臑、足三里、豐隆
骨傷手法: 按柔壓痛點、頸椎兩側肌肉及穴位, 按壓推拿肩貞穴、肩髃穴、天宗穴, 以及三角肌前中後側肌肉附著點
拔罐: 三角肌周圍、天宗、天井
經5次針推治療後, 右手向外伸展可達水平以上約20度, 向前伸展手臂已可觸及耳朵, 向後屈曲改善, 不活動時疼痛己消失. 夜可安睡
病人回家自行鍛鍊伸展運動, 2個月後再來治療5次, 基本全愈。
慢性鼻炎
趙女士 51歲
主訴: 鼻水倒流伴臭覺下降一年余
病人年輕時一直有鼻敏感史, 直至1年前開始發覺無法聞到香味、但臭味仍可聞到, 偶然會因疲倦至鼻水倒流發作, 時好時壞, 大便一天3至4次, 舌尖紅, 舌苔根部薄黃膩, 舌底靜怒, 脈輕弦滑尺弱。
體檢: 鼻甲肉黏膜灰色
中醫診斷: 慢性鼻炎
證型: 肺脾腎虛, 濕邪血瘀阻塞鼻窍
治法: 健脾補肺益腎, 活血袪濕通窍活絡
用方: 補中益氣湯合通窍活血湯加減
針灸: 迎香、印堂、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
病人每2週複診一次, 每次7天中藥內服加針灸治療, 期間病邪減退後方中加入右歸丸以補腎助陽, 4個月後病人自述臭覺回复大約7成, 已能聞到不同的香味, 鼻甲肉黏膜顏色轉為淡灰紅色, 直至一年後因腰肌勞損來診, 病情仍然穩定。








